播音主持锻炼肺活量的方法
对于播音主持中气息控制与肺活量的大小是息息先关的,播音主持考生若要做到有效控制气息,首先要锻炼自己的肺活量。那么,锻炼肺活量有哪些好办法呢,
方法一:经常性的做一些扩胸、振臂等徒手操练习。
方法二:耐久跑练习,注意要坚持经常、跑和呼吸配合、距离适当、强度不宜大。
方法三:练习潜水或游泳,在水中不但手臂要不停的划水,还要克服水的阻力呼吸,是锻炼提高肺活量的好方法。
锻炼提高肺活量的方法还有:踢足球、打篮球、折返跑等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那一种方法,都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有效。
以上这些锻炼的机制是: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机能,从而达到提高肺活量检测数值的目的。六忌迎风站立。当你浑身冒汗时,别在风口、山顶停留,而应找背风处做短暂休息,落汗后马上穿上衣服,以免受风寒得病。
吸气的控制
吸气时总的感觉应当是:吸气肌肉群收缩,口鼻同时进气,这时把气深吸入肺的底部,感觉有一股气沿着脊梁自上而下沉到腰部,膈肌下降,两肋向两侧扩张,有胸腔下部及胸腔上部扩展开来。这时应感觉到腰部明显发胀,腰带渐紧,而小腹随之收缩控制。
胸腹联合式呼吸基本状态的吸气要领是:吸气要深——深入肺底;两肋要开;要掌握腹壁“站定”——而不是腹部紧缩。
在体会吸气要领时,首先应该把体内多余的气用一声叹气全部呼出,这时才会有强烈的吸气需求,才容易体会到以上要领。这里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吸气小练习:将体内多余气体全部呼出后,用伸展双臂肩放松、细闻花香、半抬重物、半打哈欠等形式来感觉吸气要领,同时要在意念上让气流“沿脊梁而下”,这很重要,它十分有利于体会吸气要深入肺底、两肋打开、腰部胀满的感觉,以及腹部肌肉的参与。
另外,要着重强调一下腹壁“站定”的感觉,这是直接关系到呼气控制的重要一环。腹壁站定状态是指随吸气运动,上腹随两肋打开,稍有凸起。腹壁站定既是要求上腹部保持住
另一种锻炼肺活量的方法
一、深呼吸法: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气,使肺的下部充满空气。吸气过程中,由于胸廓向上抬,横膈膜向下,腹部会慢慢鼓起。然后再继续吸气,使肺的上部也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就会上抬,胸腔扩大,这时肋骨部分就会上抬,胸腔扩大,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秒钟。最后屏住呼吸5秒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可以将屏气时间增加为10秒,甚至更多。肺部吸足氧气后,再慢慢吐气,肋骨和胸骨渐渐回到原来位置。停顿一二秒钟后,再从头开始,反复10分钟。练习时间长了,能成为一种正常的呼吸方法。
二、静呼吸法:将右手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慢慢地由左鼻孔深呼吸,有意识地想像空气是朝前额流去的。当肺部空气饱和时,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把左鼻孔按住,屏气10秒钟再呼出。然后按住左鼻孔重新开始。每边各做5次。
三、睡眠呼吸法:躺在床上,两手平放身体两侧,闭上眼睛开始做深呼吸。慢慢抬起双臂举过头部,紧贴两耳,手指触床头。这一过程约10秒钟,双臂同时还原,反复10次。此法还可助您安然入睡。
四、运动呼吸法:在行走或是慢跑中主动加大呼吸量,慢吸快呼,慢吸时随着吸气将胸廓慢慢地拉大,呼出要快。每次锻炼不要少于20次,每天可若干次。
的感觉。在吸气时,由于膈肌下降,腹腔压力增大,腹肌有意识的向中医经络中的“气海”至“关元”穴集中,使腹肌与膈肌进入弱抗衡状态。这里我们也介绍几个小练习帮助体会、训练腹壁“站定”的状态:1、仰卧,并在小腹【我爱顶点】一本较重的厚书,体会腹肌随深呼吸的收缩与放松。2、做仰卧起坐,这不是体力训练,而是要在每一次坐起来的时候,保持一段时间,体会腹部紧张的感觉,就类似于腹壁“站定”。3、可以模仿京剧里的小生的大笑,“哈、哈、哈”,或者是吸气后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嘿”的音,但是要注意在两声“嘿”之间屏一下气,不吸气也不漏气,找找腹壁“站定”的感觉。
当然吸气的控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吸气要深,但不是说要吸“满”。虽然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深呼吸,但它更强调控制。不是说每口气都必须吸到十成满,一般吸入五六成就可以了,最多也就是根据情感需要吸入七八成满,重点在于呼气时的控制。假如每口气都吸到十成满,那不但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而且容易造成气息及声音的僵化,缺乏播音发声所需要的气息灵活多变的能力。其次,就是吸气时小腹一定不能过于紧张,切忌有意识的使腹部紧缩或凸挺。因为在正确的呼吸状态下,腰部胀满,腹部“站定”,确实会感到腹部的肌肉拉紧,但这决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不能只想走“捷径”——直接找到腹部肌肉紧张的感觉,认为这样就算吸足了气,那就错了。这样只会把腹腔里的器官挤到上腹部而阻碍了膈肌的下降,致使气全部吸到了胸部,吸气量既小,又无法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面对话筒或镜头,一紧张,就感觉吸不进气来,或者越吸气越感觉憋得慌的原因。检验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看看自己在吸气时是否出现了两肩上耸的现象,如果有,那就必须及时纠正。最后,在练习吸气时,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屏气时间要尽量短而流畅,也就是说在你深吸了一口气后不要憋太久再呼气,这不利于控制呼出气流,似的声音很僵化;同样道理,如果为了怕漏气,就通过束紧喉部控制,也十分不利于正常发声。
呼气的控制
呼气与吸气密不可分,同属一对矛盾。而呼气则是这对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有声语言的表达只有在呼气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所以呼气的控制能力对于播音来说才更为关键。每个人的肺活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呼气控制却能让气流以急缓、疏密、强弱等各种方式呼出,满足表达需要。这里,我们可以把吸气与呼气比喻成“开源”与“节流”。在呼吸发声中,“节流”要比“开源”重要,也就是说提高发声效率、节省用气要比增加进气量更为重要。在呼吸发声训练中,我们应把呼气的控制放在首位,吸气和换气都是为呼气发声准备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呼气时的感觉:小腹保持收紧的状态以维持两肋的扩张并牵制膈肌的回弹。很形象地说,就是播音发声时应该感觉到声音和气息的下端好像被一根线“拉”住了,而这根线的末端恰恰是腹部的肌肉群。这样在用气发声时就会感到小腹的“拉力”,使气息及不会冲口而出,也不会时断时续,而是令其保持着有控制的向外呼。当气流缓缓呼出,两肋才慢慢回缩、膈肌缓缓上升,小腹也随之逐渐放松,但最后仍要有控制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明白,小腹的“拉力”与气流的呼出又形成一对矛盾。如果只“拉”住了却呼不出气流,那么声音就会僵滞;反过来,如果气流不息而小腹拉不住,就会使气息失去控制,妨碍正常的播音表达。“下拉上流”就形成了贯通的声音弹性带的感觉,这个弹性带的枢纽在小腹。因而在发声训练中,小腹又被称为“气息支点”、“气根”,也就是我国民族声乐及戏曲、曲艺等艺术发声中所说的“丹田”。
呼气训练的要领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掌握呼气的稳、劲状态。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几个小练习:1、吸一口气,然后设想要吹桌子上的灰尘,要求把气缓缓“吹”出,练习控制呼气的均匀、缓慢、稳定。2、选择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人名,比如:阿毛、阿花、马兰、华安、小刚等等,假设这些熟识的人在远处,你发现了他,要喊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拖长腔喊他,而且要保证声音的稳定,不能颤。第二步,锻炼呼气的持久力。一般要求一口气的呼气发声可持续30—40秒钟。第三步,训练呼气与发声“挂钩”。
换气的训练
换气在呼吸过程中是一个过渡环节。虽然日常生活中表现的“默默无闻”,但在播音发声中确是实际应用最重要的练习。唤气是为更好的为吸气和呼气服务的。但相对于吸气和呼气这种强控制来说,话筒前呼吸的弱控制,还体现在唤气方式上。在实际播音过程中,受众喜欢听到非常自然、流畅的播送,而不是一个播音员能在话筒前一口气说多长时间不唤气,和因此带来的憋闷感。所以,在有声语言的表达的过程中不断的不气和换气,才会使播音更加自然、流畅。
换气一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句话之间有较大的停顿的时间,可以正常的从容唤气,以满足下一句话发声表达的需要以及生理气体交换的需要。这时应注意在前句话的句尾应将末一个音节发音时的气息状态稍作保持,以利于播音员及听众思维和情感运动的延续,而将进气的时机放在下一句的句首进行,吸进气以后马上发声,不要憋一会儿再发声。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为维持较长时间的发声需要超出了生理能力,需要补充气息又没有补充气息的时间。这时的换气技巧我们通常叫“补气”或“偷气”。补气或偷气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把生理需求放在第二位考虑的一种补充气息的重要手段。
换气总的要求是:句首换气应无声到位,句子当中应小量补充,句子之间应从容换气,句子结尾应余气托送。要达到这个要求,除了掌握必需的呼气控制和正常的吸气控制以外,还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换气技巧。
换气的常用技巧:
偷气 以极隐蔽的方式,不为人察觉的迅速进气,使播音常用的补气方式。它的基本动作是:保持住发声结束时的气息控制状态不变,两肋向外一张,即完成偷气的过程,紧接后面的发声语气。偷气的进气量很小,吸入程度很浅,大约只吸到上胸部甚至嗓子眼儿。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各为听众,现在播送//河北气象台今天晚上七点钟发布的//河北地区天气预报。”
抢气 就是在情感和内容表达有需要时,不顾及有没有杂音的短促强吸气——明抢气口。
她擒着泪水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话:“//离家前,//妈妈嘱咐我:‘//大城市的人好欺负乡下人,//一个山里妹子更得处处留心,’可在北京,//我却遇到了这么多好心人。”
就气 就是让听众听觉上有停顿的感觉,但实际上并没有进气,而是运用体内的余气予以补给,“就”着这一口气说完后这一句话,以保持语意连贯的效果。
她叫胡春荣,是四川省东部山区来京服务的小保姆,//年仅18岁。
总之,唤气的情况很复杂,补充气息的技巧也有很多种,而且各有不同。那么选择适当的补充气息的方法就需要和稿件表达的内容及感情变化的不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本文系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来源
方法一:经常性的做一些扩胸、振臂等徒手操练习。
方法二:耐久跑练习,注意要坚持经常、跑和呼吸配合、距离适当、强度不宜大。
方法三:练习潜水或游泳,在水中不但手臂要不停的划水,还要克服水的阻力呼吸,是锻炼提高肺活量的好方法。
锻炼提高肺活量的方法还有:踢足球、打篮球、折返跑等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那一种方法,都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有效。
以上这些锻炼的机制是: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机能,从而达到提高肺活量检测数值的目的。六忌迎风站立。当你浑身冒汗时,别在风口、山顶停留,而应找背风处做短暂休息,落汗后马上穿上衣服,以免受风寒得病。
其他方法
医学界已将肺活量作为检测人体衰老的首选项目。肺活量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即呼出气流的量。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3500~4000毫升;成年女子约2500~3000毫升。肺活量主要取决于胸腔壁的扩张与收缩的宽舒程度。
一、坚持抬头挺胸直腰的正确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坐、站或走路,如能长期坚持挺胸抬头直腰的姿势,肺活量可增加半成至两成,而身体各组织所获得的氧气量也随之增加。
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根据自己年龄,选择2~3项体育锻炼项目,不可贪多求全,运动不可过度,而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二、坚持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
根据年龄、性别和职业,参加体力活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需要经常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
三、坚持每天做扩胸动作
先握紧拳头,然后向左右上下前后用力拉推伸展动作50次左右。同时做伸懒腰、活动颈椎10次。
吸气的控制
吸气时总的感觉应当是:吸气肌肉群收缩,口鼻同时进气,这时把气深吸入肺的底部,感觉有一股气沿着脊梁自上而下沉到腰部,膈肌下降,两肋向两侧扩张,有胸腔下部及胸腔上部扩展开来。这时应感觉到腰部明显发胀,腰带渐紧,而小腹随之收缩控制。
胸腹联合式呼吸基本状态的吸气要领是:吸气要深——深入肺底;两肋要开;要掌握腹壁“站定”——而不是腹部紧缩。
在体会吸气要领时,首先应该把体内多余的气用一声叹气全部呼出,这时才会有强烈的吸气需求,才容易体会到以上要领。这里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吸气小练习:将体内多余气体全部呼出后,用伸展双臂肩放松、细闻花香、半抬重物、半打哈欠等形式来感觉吸气要领,同时要在意念上让气流“沿脊梁而下”,这很重要,它十分有利于体会吸气要深入肺底、两肋打开、腰部胀满的感觉,以及腹部肌肉的参与。
另外,要着重强调一下腹壁“站定”的感觉,这是直接关系到呼气控制的重要一环。腹壁站定状态是指随吸气运动,上腹随两肋打开,稍有凸起。腹壁站定既是要求上腹部保持住
另一种锻炼肺活量的方法
一、深呼吸法: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气,使肺的下部充满空气。吸气过程中,由于胸廓向上抬,横膈膜向下,腹部会慢慢鼓起。然后再继续吸气,使肺的上部也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就会上抬,胸腔扩大,这时肋骨部分就会上抬,胸腔扩大,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秒钟。最后屏住呼吸5秒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可以将屏气时间增加为10秒,甚至更多。肺部吸足氧气后,再慢慢吐气,肋骨和胸骨渐渐回到原来位置。停顿一二秒钟后,再从头开始,反复10分钟。练习时间长了,能成为一种正常的呼吸方法。
二、静呼吸法:将右手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慢慢地由左鼻孔深呼吸,有意识地想像空气是朝前额流去的。当肺部空气饱和时,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把左鼻孔按住,屏气10秒钟再呼出。然后按住左鼻孔重新开始。每边各做5次。
三、睡眠呼吸法:躺在床上,两手平放身体两侧,闭上眼睛开始做深呼吸。慢慢抬起双臂举过头部,紧贴两耳,手指触床头。这一过程约10秒钟,双臂同时还原,反复10次。此法还可助您安然入睡。
四、运动呼吸法:在行走或是慢跑中主动加大呼吸量,慢吸快呼,慢吸时随着吸气将胸廓慢慢地拉大,呼出要快。每次锻炼不要少于20次,每天可若干次。
的感觉。在吸气时,由于膈肌下降,腹腔压力增大,腹肌有意识的向中医经络中的“气海”至“关元”穴集中,使腹肌与膈肌进入弱抗衡状态。这里我们也介绍几个小练习帮助体会、训练腹壁“站定”的状态:1、仰卧,并在小腹【我爱顶点】一本较重的厚书,体会腹肌随深呼吸的收缩与放松。2、做仰卧起坐,这不是体力训练,而是要在每一次坐起来的时候,保持一段时间,体会腹部紧张的感觉,就类似于腹壁“站定”。3、可以模仿京剧里的小生的大笑,“哈、哈、哈”,或者是吸气后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嘿”的音,但是要注意在两声“嘿”之间屏一下气,不吸气也不漏气,找找腹壁“站定”的感觉。
当然吸气的控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吸气要深,但不是说要吸“满”。虽然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深呼吸,但它更强调控制。不是说每口气都必须吸到十成满,一般吸入五六成就可以了,最多也就是根据情感需要吸入七八成满,重点在于呼气时的控制。假如每口气都吸到十成满,那不但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而且容易造成气息及声音的僵化,缺乏播音发声所需要的气息灵活多变的能力。其次,就是吸气时小腹一定不能过于紧张,切忌有意识的使腹部紧缩或凸挺。因为在正确的呼吸状态下,腰部胀满,腹部“站定”,确实会感到腹部的肌肉拉紧,但这决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不能只想走“捷径”——直接找到腹部肌肉紧张的感觉,认为这样就算吸足了气,那就错了。这样只会把腹腔里的器官挤到上腹部而阻碍了膈肌的下降,致使气全部吸到了胸部,吸气量既小,又无法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面对话筒或镜头,一紧张,就感觉吸不进气来,或者越吸气越感觉憋得慌的原因。检验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看看自己在吸气时是否出现了两肩上耸的现象,如果有,那就必须及时纠正。最后,在练习吸气时,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屏气时间要尽量短而流畅,也就是说在你深吸了一口气后不要憋太久再呼气,这不利于控制呼出气流,似的声音很僵化;同样道理,如果为了怕漏气,就通过束紧喉部控制,也十分不利于正常发声。
呼气的控制
呼气与吸气密不可分,同属一对矛盾。而呼气则是这对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有声语言的表达只有在呼气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所以呼气的控制能力对于播音来说才更为关键。每个人的肺活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呼气控制却能让气流以急缓、疏密、强弱等各种方式呼出,满足表达需要。这里,我们可以把吸气与呼气比喻成“开源”与“节流”。在呼吸发声中,“节流”要比“开源”重要,也就是说提高发声效率、节省用气要比增加进气量更为重要。在呼吸发声训练中,我们应把呼气的控制放在首位,吸气和换气都是为呼气发声准备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呼气时的感觉:小腹保持收紧的状态以维持两肋的扩张并牵制膈肌的回弹。很形象地说,就是播音发声时应该感觉到声音和气息的下端好像被一根线“拉”住了,而这根线的末端恰恰是腹部的肌肉群。这样在用气发声时就会感到小腹的“拉力”,使气息及不会冲口而出,也不会时断时续,而是令其保持着有控制的向外呼。当气流缓缓呼出,两肋才慢慢回缩、膈肌缓缓上升,小腹也随之逐渐放松,但最后仍要有控制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明白,小腹的“拉力”与气流的呼出又形成一对矛盾。如果只“拉”住了却呼不出气流,那么声音就会僵滞;反过来,如果气流不息而小腹拉不住,就会使气息失去控制,妨碍正常的播音表达。“下拉上流”就形成了贯通的声音弹性带的感觉,这个弹性带的枢纽在小腹。因而在发声训练中,小腹又被称为“气息支点”、“气根”,也就是我国民族声乐及戏曲、曲艺等艺术发声中所说的“丹田”。
呼气训练的要领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掌握呼气的稳、劲状态。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几个小练习:1、吸一口气,然后设想要吹桌子上的灰尘,要求把气缓缓“吹”出,练习控制呼气的均匀、缓慢、稳定。2、选择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人名,比如:阿毛、阿花、马兰、华安、小刚等等,假设这些熟识的人在远处,你发现了他,要喊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拖长腔喊他,而且要保证声音的稳定,不能颤。第二步,锻炼呼气的持久力。一般要求一口气的呼气发声可持续30—40秒钟。第三步,训练呼气与发声“挂钩”。
换气的训练
换气在呼吸过程中是一个过渡环节。虽然日常生活中表现的“默默无闻”,但在播音发声中确是实际应用最重要的练习。唤气是为更好的为吸气和呼气服务的。但相对于吸气和呼气这种强控制来说,话筒前呼吸的弱控制,还体现在唤气方式上。在实际播音过程中,受众喜欢听到非常自然、流畅的播送,而不是一个播音员能在话筒前一口气说多长时间不唤气,和因此带来的憋闷感。所以,在有声语言的表达的过程中不断的不气和换气,才会使播音更加自然、流畅。
换气一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句话之间有较大的停顿的时间,可以正常的从容唤气,以满足下一句话发声表达的需要以及生理气体交换的需要。这时应注意在前句话的句尾应将末一个音节发音时的气息状态稍作保持,以利于播音员及听众思维和情感运动的延续,而将进气的时机放在下一句的句首进行,吸进气以后马上发声,不要憋一会儿再发声。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为维持较长时间的发声需要超出了生理能力,需要补充气息又没有补充气息的时间。这时的换气技巧我们通常叫“补气”或“偷气”。补气或偷气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把生理需求放在第二位考虑的一种补充气息的重要手段。
换气总的要求是:句首换气应无声到位,句子当中应小量补充,句子之间应从容换气,句子结尾应余气托送。要达到这个要求,除了掌握必需的呼气控制和正常的吸气控制以外,还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换气技巧。
换气的常用技巧:
偷气 以极隐蔽的方式,不为人察觉的迅速进气,使播音常用的补气方式。它的基本动作是:保持住发声结束时的气息控制状态不变,两肋向外一张,即完成偷气的过程,紧接后面的发声语气。偷气的进气量很小,吸入程度很浅,大约只吸到上胸部甚至嗓子眼儿。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各为听众,现在播送//河北气象台今天晚上七点钟发布的//河北地区天气预报。”
抢气 就是在情感和内容表达有需要时,不顾及有没有杂音的短促强吸气——明抢气口。
她擒着泪水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话:“//离家前,//妈妈嘱咐我:‘//大城市的人好欺负乡下人,//一个山里妹子更得处处留心,’可在北京,//我却遇到了这么多好心人。”
就气 就是让听众听觉上有停顿的感觉,但实际上并没有进气,而是运用体内的余气予以补给,“就”着这一口气说完后这一句话,以保持语意连贯的效果。
她叫胡春荣,是四川省东部山区来京服务的小保姆,//年仅18岁。
总之,唤气的情况很复杂,补充气息的技巧也有很多种,而且各有不同。那么选择适当的补充气息的方法就需要和稿件表达的内容及感情变化的不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本文系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来源
抖音热门导师
